“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卖出去那么多辣椒,看着一堆堆辣椒从我们手里‘走’出去,心里敞亮又自豪。”
乘车抵达中国辣椒城时,已是在下着秋雨的午后。一下车,鼻腔立即涌来一股刺鼻的气息,随即打了好几个喷嚏。“是不是闻不习惯?在你们看来,这辣椒的味道呛人,对我们来说,这味道可香啦。”辣椒经纪人陈太清笑着说。
53岁的陈太清是土生土长的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人,今年是他成为辣椒经纪人的第32个年头。刚熬了一整夜,眼中略微泛着红血丝的他正忙着和他的伙伴整理第二天去外地考察万亩辣椒基地的合同。
这漫长的32年,或许是他的伙伴们成为辣椒经纪人的第24年、第30年、第35年......
人间烟火 不过一碗煳辣椒面
穷、烂,是70年代虾子镇的真实写照。
那时没有布满田间的一抹“红”,没有专业统一化的育苗,更没有上百亩的辣椒基地。
“以前一到播种季节,母亲就把往年挑选好的辣椒种子洒在自家仅有两分地的田间,精心打理,只盼有个好收成。到辣椒采摘时,又盼着能连着四五天都出太阳,这样就能把辣椒晒干晒透。”回忆起小时候的日子,陈太清既感觉温暖又稍显苦涩。
每到饭点,往带着零星木炭的柴火灰中丢上几颗辣椒是每家每户习以为常的事儿,待辣椒表皮烤至黑色捞出,用双手使劲揉搓,一碗煳辣椒面就此形成。那时没有机械化运作,寻常人家或用竹筒绞,或放进石盅捣,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保留了辣椒原始的味道,组成童年时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饭桌上,哪怕是索然无味的白菜、豆花,一碗蘸水却能让陈太清添上三碗饭。
什么是人间烟火?这碗煳辣椒面就是最好的答案。
辣椒小贩 从田间到市场
从南坪村到虾子镇,是陈太清和邻家小伙伴走得最勤的一条路。
上世纪80年代的虾子镇,种植辣椒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在满足自家饮食所需的同时,每逢一月一次的赶集日,许多村民都会用塑料袋提着两三斤干辣椒到集镇上去售卖。那时没有规范化的市场,只要提着辣椒到集镇上,不用四处吆喝,便会有本地的小商贩前来收购。
80年代后期,虾子镇开始有了专业化市场,辣椒小贩也随之多了起来,陈太清就是其中一员。每天担起扁担拿着麻袋,早出晚归,徒步两三个小时到附近乡镇收购辣椒,第二天再挑到虾子镇上销售是当年众多辣椒小贩的日常。虽然利润少,一次性收购80多斤辣椒只能赚20多元,但这对当时陈太清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尝到甜头后,陈太清与几个同乡商量,便租一辆手扶式拖拉机去附近乡镇大量收购辣椒,一天能收2000斤左右。
随后几年,辣椒种植越来越普遍,辣椒烘干不再任天气所左右,土炕成为当时农户烘干辣椒的主要方法,一次性可烘干100来斤辣椒。烘干的辣椒比鲜椒利润大,从事辣椒粗加工的农户也逐渐多了起来。
看着身边的伙伴用从事辣椒产业所赚的钱买了专门收购辣椒的货车,陈太清由衷地感到高兴。“湖南、重庆等地的商贩开着大卡车到虾子镇收购辣椒时,可把我们几个乐坏了!当时我就知道,我们辣椒小贩随着辣椒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辣椒经济人 从省内到国外
本世纪初,虾子镇涌现出了不少辣椒加工的中小企业,开始对辣椒进行深加工,油辣椒、煳辣椒、泡椒、糟辣椒等产品在市场上售卖。伴随着辣椒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虾子羊肉粉、辣子鸡、虾子凉粉等美食也相继而生。本就是交通枢纽的虾子镇,因辣椒而生的相关产业又带动了大量的人气。
2010年左右,国外辣椒涌入虾子,短短十年间,虾子镇也在发生着巨变,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健全,高楼拔地而起,虾子因辣椒而声名鹊起。
2017年,虾子辣椒市场迁到中国辣椒城。这里,能满足75万吨的辣椒交易量、56万吨冷链仓储周转量、120万吨物流规划年吞吐量。
“以前家里穷,油辣椒都很少吃,现在不一样了,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觉得高兴。”说到这时,陈太清眼里泛着泪花。从辣椒小贩到辣椒经纪人,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本质,依旧是和辣椒打交道,只不过市场从省内到国外。
这段时间正是辣椒的销售旺季,陈太清平均一天能收购30吨鲜椒,鲜椒到货后要立马进行烘干,有时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还会把辣椒拉到余庆、湄潭、凤冈等地进行烘干。现在陈太清的辣椒已经远销墨西哥、日本、泰国等地,而像他这样的辣椒经纪人,中国辣椒城有上千人。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辣椒城实现交易量12万吨,交易额20亿元,进出口贸易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中国辣椒,集散虾子,买卖全球”。
“在外奔波的日子久了,就会想念咱们的虾子羊肉粉,只要从外头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香辣十足的羊肉粉,然后再回到呛鼻的工作岗位上,这样的环境让我们觉得踏实安心。”刚从辣椒烘干线上忙完,抽空休息的陈太清感慨地说。
回过神时,只见一辆大卡车满载鲜椒驶入辣椒城,陈太清和他的伙伴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文/图 罗保美)